审计处

内审天地 栏目

内审动态

当前的位置 >  审计首页  >  内审天地  >  内审动态  >  正文

对账,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业财融合的关键起点

时间:2020-10-30 17:39:21  点击:   发布者:

对账,是会计专业术语,指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而开展的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之间的核对工作,以避免差错和舞弊。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深化,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失去了核对本来的意义。而账实核对,就成了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很多财务人员往往把精力放到财务分析上,而忽略了“对账”工作,觉得它繁琐不出工,不能独立完成,真“对”出问题又束手无策。殊不知,“对账”既是会计基础工作,也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活动,更是了解业务、融合业务的起点。

所谓账实核对,是期末将医院的各类资产、各类负债的“实际”情况进行盘点,并将盘存数据和会计核算形成的“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余额、“总账”、“明细账”、“辅助核算项账”以及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当期余额进行一致性比较。如果数额相符,则对账工作完成,如果数额不一致,则要查找原因。

期末“实”数是由于医院开展业务活动、生产要素流转形成的,如果业务活动规范、业务流程闭环,账实一定是相符的;否则,排除了票据传递的时间差,“账”和“实”之间就很容易出现差异。对“差异”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能清晰的呈现出“资产”、“负债”形成的过程,据此深入分析,可以评估组织架构设置是否科学、业务流程是否明确、岗位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标准是否清晰、人员能力是否匹配、激励约束机制是否有效、系统信息化是否完善等等......

可以说,账实相符的原因是相似的,账实不符却各有各的不同。

通过差异分析,对于个人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专业培训、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等办法来改进,确实不适合岗位工作的,必要时可以调离。对于系统方面、制度方面、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症施策。

通过对业务流的抽丝剥茧、全面分析,财务人员可以和业务团队一起重新设置新流程新规则,包括财务数据生成规则、价值管控流程切入点等等,实现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价值过程管控合多为一,进而促进业务活动向规范、科学、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账实核对频次多久比较好?可以根据资产、负债的不同类别来设定。现金和银行存款,流动性最强,风险也最大,至少要每月一次;各类库存物资,可以按库房每月盘点一次;应收、应付,如果是手工对账,至少不低于半年一次,如果能线上对账,则每月核对更好;固定资产,品种多、金额大,要制定盘点计划,常态化进行,每两三年完成一轮......

对账工作的本质是根据结果来溯源,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并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因而,对账工作既是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内控的目标之一)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业财融合、业务财务流程重塑的重要起点。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账虽然重要,但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用简单的“差异”结果来往前倒推前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试图建议一种新秩序,尤其是在组织内权威性不高的财务团队来牵头,往往会力不从心、困难重重。其次,“差异”存在,说明不合理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它反映的问题是滞后的,需要和其他前置性措施一起使用。第三,能够用“结果”全面、客观分析出前因,需要财务人员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既要精通涉及资产、资金、预算、采购等多方面的财经法规,又要熟悉业务内容和要求,而这些,往往是财务人员所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医院虽然经常对账但却没有推动业务财务持续的良性互动。

如果将“对账”从会计工作平移到财务管理活动上,就变成了“考核”,对人是“绩效考核”,对物则是“效益分析”。它们的区别是,参照系不同,对账是“实”和“账”比对;而“考核”是“实”和其他参照系(譬如行业标杆、历史成绩等等)进行比对。通过这两条线分析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推动业财融合的持续深化,促进内部控制效率效益不断提升目标的实现。

(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