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
为了促进和加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于2018年6月5日至6月30日,审计处和实验设备处抽调雷前友、李季玲、陈强、李莉、黄茹、张玉娟组成审计组,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增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及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审计内容包括实验室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建设情况、运行使用情况、绩效情况等方面。本次审计涉及的管理部门及教学单位共9个: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中心。审计组深入各单位进行实地查验,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审计的九个单位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增单价10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共28台(套),总金额6094.09万元;对应的项目20项,项目总金额6192.70万元。其中:
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主要管理单位,大型仪器设备数量11台,总金额2818.89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11项,项目总金额3391.94万元;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数量5台,总金额964.91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项目总金额827万元;
网络信息与计算中心大型仪器设备数量3台,总金额699.84万元,无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
生命科学学院大型仪器设备数量3台,总金额478.84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项目总金额700万元;
化学化工大型仪器设备数量2台,总金额295.36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项目金额299.46万元;
教育科学学院大型仪器设备数量1台,金额392.90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项目金额392.90万元;
音乐与舞蹈学院大型仪器设备数量1台,金额165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项目金额165万元;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数量1台,金额154.70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项目金额291.60万元;
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大型仪器设备数量1台,金额123.65万元,对应的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项目金额124.80万元。
二、审计评价
各被审单位领导对此次审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支持和配合,大部分单位的主管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人分工明确,前期自查工作认真扎实,使此次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审计组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查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部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逐台审计。大部分单位管理比较规范,实验室管理及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比较健全,运行绩效较好。但档案建立与支撑材料保存情况尚需改进。
分析测试中心管理机制健全,共享开放正常,使用记录完备,档案管理规范,安全保障措施到位。分析测试中心严格网上预约和使用流程,不仅推进了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了使用信息的公开透明,也为使用管理数据的实时监控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
分析测试中心目前服务课题组106个,自2017年9月正式实施有偿使用以来,共取得充值收入23.17万元;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于2017年11月24日获批“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成为目前光伏检测领域河南省首家获得CNAS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其大型仪器设备“光伏组件功率测试仪”(设备价值123.65万元)作为核心设备,已获得横向经费约4万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利用“双压力室非饱和土动静三轴实验系统”(设备价值154.70万元)开展横向科研,2017年度取得收入1万元。
但是,审计中也发现有些大型仪器设备尚存在管理不到位、使用绩效不高的情况。例如:
(1)教育科学学院“近红外光脑成像仪”(设备价值392.90万元)于2014年购置后使用绩效一般:电子记录缺失,通过抽查实验记录本上的实验内容,未能在设备电脑中找到对应的使用记录数据;能够熟练操作设备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可全程独立操作该设备的人数仅1人;设备管理工作曾出现中断。因设备使用人变更,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也造成了中断,现任设备负责人难以查明之前的设备使用情况;2014年购置时的项目申请资料未保存,以致现任管理人无法查明项目申请书中的内容。
(2)生命科学学院流式细胞仪自2017年6月购置以来,由于仪器主要使用人王磊老师攻读博士后,导致设备使用效率极低,几乎没有开展相关的教学任务,也没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
(3)分析测试中心冷冻超薄切片机自2014年9月购置以来,因学校科研人员对冷冻超薄切片机的需求不多,导致仪器使用率低下。
此次九个分项审计报告中共列举存在问题30条、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30条,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和整改,有效促进了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
(1)共享开放意识不强。本次被审单位中除分析测试中心外,其余单位均未做到大型仪器设备在全校范围内的开放共享,不利于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不利于使用流程的规范化和使用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不利于相关使用记录的档案收集、保存和管理工作实现数据化。
(2)重复建设问题。我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分校级和各部门、各院系两级建设模式。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校级大型仪器测试平台,满足了学校各类高精度科研测试需求;同时各部门、各院系根据自身需要,建设本单位的测试平台,主要满足本单位初级筛查测试需求。虽然层次不同,但是仍存在大型仪器设备重复建设的问题。
(3)实验室管理员不足。近年来大型仪器设备大量增加,但对应的实验室管理员人数却没有相应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配备不足问题,导致设备保养维护、安全巡查等不到位。
2.各使用单位层面的问题
(1)分析测试中心与各学院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重复。分析测试中心仪器的建设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专家投票后,统一规划购买并在全校共享使用。但有的院系为了自身使用方便等原因自行购置相同或相近设备,造成个别大型仪器设备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比如,红外光谱联用红外显微镜,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有2台,生命科学学院有2台,物电有1台,地理有1台,这些重复建设势必造成分析测试中心同类设备使用率不高。
(2)档案管理不太规范。大型仪器设备具体使用人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平时未注重将相关支撑材料及时收集入档,导致审计时支撑材料迟迟不能提交。如:
生命科学学院“大别山主要作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学科项目和“大别山遗传资源研究与种制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相关支撑材料提供延迟。
分析测试中心“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因资料缺失,无法核对其绩效目标是否达到。原因是项目立项时分析测试中心尚未成立,相关资料未被妥善保存,导致项目申报书至今没有找到。
档案管理尚无法做到详尽统计。分析测试中心服务于全校师生,师生们使用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取得的科研业绩与相关成果均在本单位统计,从未报送至分析测试中心,因此分析测试中心无法对全部成果完整统计。
(3)未注重科研业绩与大型仪器设备相关性成果的标注和收集。大多数单位相关科研成果中只注明了作者单位和实验室,但未指明所使用的设备。如:化学化工学院的“台式电子显微镜”,价值107.80万元,主要用于样品初筛,初筛后将用分析测试中心性能更高的电子显微镜进行下一步实验,因此在科研成果中未注明该初筛设备的贡献情况。
(4)由于学科与专业的特殊性,有些大型仪器设备和项目不能完全适用一般性绩效评价指标,如:
音乐与舞蹈学院斯坦威钢琴(设备价值165万元)主要用于大型演出、专家讲座、公开课等重要的教学、学术交流活动,且每次使用对钢琴都有一定的损耗,因此仅通过使用时长指标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其绩效。就其使用次数来看,钢琴使用频率较高,如:2017年汇报演出、音乐会、专家讲座使用此钢琴次数23场。
网络计算与信息中心的“智能光传送平台”1台,设备价值100万元;“无线控制器”2台,设备单价299.92万元;三台设备均属于校园网基础设施,为校园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信阳师范学院网络信息与计算中心属于全省教育网城市节点光传输中南片区的信阳段节点单位,信阳市其他高校、基础教育单位的网络基础设施也从该结点的网络接入。设备中的“智能光传送平台”服务于信阳高校和教育城域网以及南阳、驻马店教育网的光传输作业;“无线控制器”主要用于学生宿舍区无线网集中化控制。所有设备均需要全天候24小时运行和随时维护,因此实际使用机时远远超过定额机时。
四、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
1.学校层面
学校应出台相关制度和规定,对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进行统一考虑归口管理。
(1)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学校要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将大型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学校共享平台,以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维护、提高其使用效率。
(2)大型仪器设备应进行归口统一管理,加强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交流与配合。建议学校建立院系提出购置申请、实验设备处组织论证审批、分析测试中心统一采购运营的大型仪器设备统一归口管理模式。做到在项目立项前充分调研,全面掌握全校师生对大型仪器设备的需求情况,避免重复建设、购置不当导致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
(3)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适当增加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配备,以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和及时维护。
2.各单位层面
(1)杜绝重复购置。建议分析测试中心加强宣传交流,积极与各院系协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共享机制和办法,推进共享工作顺利开展。
(2)注重档案建设。各单位应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意识,注重相关使用管理支撑资料的收集保存、装档记录,以便随时查阅核对,掌握设备运行绩效。
(3)注重业绩成果与大型仪器设备相关性标注。建议各学院制定执行相应科研奖励政策,鼓励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人在科研成果中注明所用设备。
(4)提升绩效衡量指标的适用性。审计处应与各单位及时沟通,结合各学科与专业特点,积极探寻能够合理衡量绩效结果的适用性指标,为今后设备的日常管理、使用效率提升、审计评价等工作提供合理依据。
特此报告。
审计处
2018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