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处

内审天地 栏目

典型案例

当前的位置 >  审计首页  >  内审天地  >  典型案例  >  正文

大数据环境下组织大型审计项目实施的做法、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7-11-01 09:39:07  点击:   发布者:Audit

当前,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大数据环境势必对审计思路、审计方式方法、组织模式及相关制度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审计工作从信息化初级建设阶段逐步走上大数据建设、利用阶段。特别是目前由审计署或省厅统一组织实施的项目越来越多,如何调动各层审计机关人员的热情、提升审计效率、丰富审计成果以及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应对大数据挑战的必修课。
一、目前大型项目数据审计组织和实施方式
2012年全国社保审计大兵团作战以来,大型项目由署领导、厅组织、市局指导、县局实施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交叉进行大项目审计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数据,“审计未动,数据先行”的观念也越来越符合大数据项目组织的要求,数据采集、分析、核查以及监督的方式成为了大数据下组织实施项目的关键,经过几年的磨合,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式,其中以各类信息化手段作技术保障,为大数据下组织各类大型项目提供了借鉴,主要包括:
(一)数据采集方式
1.由省厅统一撰写数据分析和采集的实施方案,通过业务培训的方式将相关内容予以明确,具体由各审计组自行到相关单位采集数据,并对数据内容根据行业数据标准表进行整理,保证数据口径的统一性,审计完毕后将相关数据归集存档。此种方式组织简单,但是由于各审计组的审计力量不平衡,采集和整理的数据质量无法保证,但是各组能结合本地和上级要求灵活处置,对于人员素质较高的组效果更好,但风险不可控。
2.审计实施前由省厅安排被审计地区的审计机关根据要求进行采集,下发数据归集标准,规范后上报数据,由省厅统一校验通过后,在审计进点前下发到各审计组。此种方式需要的时限较长,需提前准备,对审计组人员要求降低,大量工作集中到上级审计机关,同时由于各地信息系统不同和操作人员的习惯不同,可能数据上存在地方差异,对于数据实际使用有困难,若部分数据整理失误可能导致所有现场数据均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审计效率。
3.由省厅按要求统一采集,统一整理后下发初步标准表和整理语句,培训后各审计组进点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校验,可根据语句和本地情况合理修改,将情况反馈到省厅。此种方式较折中,结合了前两种的优势,但可能产生过多的修改,需要不断的沟通和交流。
(二)疑点分析和核查
1.审计组根据方案和政策自主确定分析的方向,确定疑点内容,并对疑点核查情况进行确认和保存。此种方式审计组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审计效率较高,但对人员素质要求高,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由于上级对数据和核查完全不掌握,无法确定是否完整分析和揭露问题,风险较大。
2.省厅根据上交数据筛查后统一下发数据分析疑点标准表,各组根据标准表进行核查,将核查的每一条记录提交省厅复核。此种方式对审计组而言较容易,但审计中由于政策和数据不同,可能存在差异,造成大量的无效核查内容,增加工作量。但是所有数据省厅均有掌握,提升了审计报告的数据一致性,降低了审计风险。
3.省厅下发初步疑点审计组核查后及时反馈,可根据当地情况修改相关疑点语句和内容提交省厅复核后操作实施,项目结束将相关疑点和修改情况汇总上报。此种方式既保证了统一性,又对相关情况做了区分,大型项目中各组不停沟通复核,工作量较大。
(三)现场监督管理
目前现场监督管理均采取通过远程登录审计专网,下载上传要求和资料,方式较原始和被动,实施项目人员之间沟通不畅,或通过QQ群等不安全方式进行交流,资料的上传或获取反馈不畅,项目人员具体实施情况只能单一通过汇报获取,无法实时掌握审计组的工作纪律和任务完成情况,需要审计人员有高度的自觉和责任感。
二、新形式下目前需面对的挑战
(一)审计线索由纸质资料向电子数据转变
在传统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通常采用人工查账、重新核算、盘点、延伸调查等手段来发现审计线索,限于人力和项目时间约束,传统审计适用于审查资金量和规模比较小的单位。随着被审计单位电算化和信息系统的普及,现在很多单位财务和业务相关资料首先录入财务、业务系统,账册和凭证只是从信息系统内打印下来作为备查资料。审计人员面对“整洁的”账册,“干净的”凭证,想从账册上发现疑点,难度越来越大。
(二)审计思路由就财务审财务向综合绩效审计转变
以往审计中,审计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不能深刻剖析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指标”,使审计监督停留在财务表面,没有触及被审计单位的核心业务。新提出的绩效审计对大数据运用要求更高,需求更强烈。在审计中,充分运用了大数据和信息化审计手段,发现并分析审计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三)审计时效向实时监督、全覆盖转变
传统审计是阶段性的、事后监督,现场审计实施之前可能被审计单位已经做出错误决策了,造成了不良后果。解决这个“亡羊补牢”的问题就要靠联网审计等大数据审计手段,使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些转变,能够使一些违纪违规问题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能够在动态的监督中关注资金与项目的效益,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落实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项目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是能充分满足大数据审计要求还有差距,而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重点就是对数据获取和分析核查的整个流程均要换方式、运用新理念,特别对数据要求更严格、组织的灵活性更强、共享更加全面、技术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模式需创新
首先,大型审计项目往往涉及到多行业、多领域和多地区,与我国审计机关以行业来划分部门的机构设置状况产生了矛盾,而且给审计组织实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次开展大数据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需要有审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体系,有效的方法创新机制等,然而,当前大型项目实施中,数据采集、转换、归集均发生了改变,现场核查人员如何结合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和模型完成疑点筛查和核实,对审计组和实施机关均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同时报告模板中对大数据实施情况未单独列出和说明,数据质量和信息管理问题还无法纳入,同时现场中项目组及审计人员对现场资料保管、工作纪律管理、信息化管理、现场审理管理等,缺乏统一的依据,无统一的平台和要求制度,有的审计人员仅凭经验、按惯例从事现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能。
(二)力量上有欠缺
信息化条件下大型项目审计不仅要求有足够的审计力量,还要求审计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干部素质普遍不高,并且参差不齐,难以适应需要,如很多审计人员只掌握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基本技能,采集不到电子数据,打不开电子帐,只能进行低层次计算机辅助审计,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特别是面对新环境下,大数据的挖掘、转换的技术人才明显短缺。
(三)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
开展大数据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需要彻底打破各种影响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壁垒,以及“信息孤岛”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等,但审计机关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还缺乏制度性的文件,还需要上级部门的推动和完善,每次采集数据时都需要一系列的手续和签字,对于非本地审计的单位还需要额外的手续,需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完善数据采集和共享的机制,否则大数据审计无数据,所有内容均变成了一纸空文,无法落地实施,通过建立定期数据报送机制,将数据无阻碍真正得到归集,大型项目开展中就无需浪费时间再次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所需疑点直接从已有数据中进行筛查,极大的节约时间提升效率。
(四)技术上待提升
大型审计项目要求统一执行,在审计领域大数据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级审计机关对大数据的采集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审计人员所采集到电子数据的高度集成、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结构的复杂、数据类型的繁多致使从采集的原始数据到可使用的标准数据将耗费大量的时间,技术手段和转换方式更新赶不上被审计单位升级换代的步伐,同时,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也必将影响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和可靠性。缺少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加工、转换、存储、交换、共享和管理的大数据平台,政府的工作不是保密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人民,让人民受益,如今的数据更多的是商业公司在分享,而政府手中有更多的数据,审计部门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能把这些数据都存储到大数据平台上进行共享和交换,这将产生很大的经济价值,并且使得审计管理能力和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大数据环境下的大型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
开展大数据环境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综合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必须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以提升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为保障,确保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型审计项目组织实施顺利推进。
(一)以数字化为手段,强化审计项目现场实施管理
在大型审计项目中尤其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根据审计项目需求和审计人员能力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打破处室界限,组建信息研究团队,将研究的审计思路和信息点,以数字化审计方案的形式,提交数字化审计分析团队进行分析检查,并通过所掌握的信息直接提炼审计成果,同时发挥协调上下的功能;抽调信息化审计精干力量组成数字化审计分析团队,对收集的财政、税务、金融、工商等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筛选疑点,将审计发现的疑点交由审计数据核查团队进行核查落实,构建“统一分析,分散核查”的审计组织模式,形成多专业的协同审计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整体效能。在信息沟通协调方面。充分使用审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审计视频会商系统专网对审计现场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讨论和共享,实现决策者与审计现场、审计组成员内部的网上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决策者实时查看和掌握项目情况提供便利,同时必要时可对发现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网上专家会诊”,实现指导与实施点对点、面对面,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体检,保证审计工作高效高质完成。
(二)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为大型项目组织实施保驾护航
当前,开展大数据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可充分利用以前的经验结合目前的情况开展工作,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为大数据环境下大型审计项目开展保驾护航。
一是建立数据定期报送制度。根据审计的特点,当年的项目都是对以前年度的数据开展审计,通过文件要求政府组成相关的单位每半年报送一次部门数据,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和手段将数据分门别类,清理转换后打造各行业核心数据库,便于在需要审计时提前进行了解相关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
二是完善人才储备,打造精品数据分析团队。目前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已很多,也在相关的业务科室中锻炼多年,根据目前的情况组织相关案例评选,将成果归纳到平台的数据模型中,便于调用和借鉴,同时根据评选情况,抽调对行业数据熟悉的人员,组织项目开展前的大数据分析讨论会,为数据分析能够完整、详实打下基础。
三是创新分析查证工作机制。继续推行“把握总体、突出重点、总体分析、精确延伸”的数字化审计方法,对当前的组织方式和情况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建立的大数据平台,开展日常的适时监督,定期出具监测文书和相关疑点核查,对项目重点审计可从查问题向督促适时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转变,既产生了效益,又对被审计单位纠正错误、完善制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遵循技术为核心,建立大数据维护使用的可持续机制
一是可通过与政府各部门日常使用的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定期开展技术讨论会,以便及时了解相关软件更新的模块和数据字段,及时调整数据采集的语句和模块,提升审计效率。
二是金审工程可与相关平台公司合作,由于将各行业数据库全部归集,可能对于硬件要求和平台搭建要求较高,数据储存、连接、查询、并发处理、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借鉴商业中数据连接和处理的相关经验优化数据中心的核心架构,提升数据查询的速度和连接的安全性。
三是提升金审软件的更新频率和优化水平。目前审计使用较高的软件AO目前仍是2011版本,其中大量的采集模板已经无法使用,同时针对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所需的模块需要更新和优化,特别是通过安全稳定的技术手段连接到数据中心还无法实现、大项目管理模式流程需重新提炼,因此对于大数据下开展工作存在障碍,需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软件的开发,保证能够适合大数据环境下大项目审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