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处

内审天地 栏目

内审动态

当前的位置 >  审计首页  >  内审天地  >  内审动态  >  正文

新形势下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时间:2018-07-06 16:00:00  点击:   发布者:Audit

钱金金
天津大学审计处
摘 要:在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制度 措施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下,高校内部审计如何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对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干部权力运行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文章从实务工作角度,结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对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审什么”和“怎么审”提出思考。
关键词:高校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入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914201804- 188- 02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审计在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追本溯源,同时结合实务工作,从“审什么”和“怎么 审”两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大体经历了初步形成、探索发展、规范提高、深化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1999年),这一时期以校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1999年至2006年),以19995月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为标志,随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阶段规范提高(2006年至2010年),以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法》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为标志,200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更加规范完善。
第四阶段深化发展(2010年至今),以2010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新规定”)为标志,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审计对象全部纳入审计范围;2014年中央七部委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要求各部门制定本部门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要求坚 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经济责任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2017年教育部印发《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办法》,强化审计整 改成果运用。至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 制度层面走向成熟,进入全面深化发展时期。
二、关于“审什么”的问题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进入全面深化发展时期,审计人员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变审计理念、拓宽审计思维,而“求变”的前提则是深入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审什么”。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着眼点是“人”,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行使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由人而事,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格化,再通过“对事”的监督达到“对人”的管理,实现经济监督与行政监督的融合。
2.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除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外,还包括事业发展情况、国家财经法规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中央八项规定等党内相关规定贯彻落实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审计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带来了审计重点、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转变。
3.责任认定。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审“问题”,更是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挖掘,理清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由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本人对问题产生所起的作用,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下,科学界定其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强化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以“问责”促进提高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根据2010年两办“新规定”的要求,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审权力、审决策、审动机、审绩效、审责任。
三、关于“怎么审”的问题
30余年的发展,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决策和用人决策等宏观层面上的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和重视度也日益提高。在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新时期,传统以账本为主的审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需要,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口、高效开展审计业务、挖掘审计业务成果,即“怎么审”,是每一位审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应更加注重从审计的根本——业务活动出发,运用“业务入手”审计方法寻找突破点。
“业务入手”审计方法是指以被审计单位业务职能为切入点,将业务活动与财务信息结合,获取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这一方法要求审计人员既要关注财务信息,又要关注与经济相关的业务信息;既要关注与经济相关业务活动的结果,又要关注其过程。通过分析,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发现领导干部在履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规范干部行为,加强廉政建设。在实务工作中,运用“业务入手”审计方法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应注意的事项主要如下。
1.审计计划阶段。要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综合性和政策性,运用“业务入手”审计方法首先要掌握与被审计单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政策、行业规章等。其次,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职能、机构设置、业务流程、资金来源及使用、内部控制等基本情况,搜集包括与重大经济事项有关的会议记录、合同、协议、文件,内部制度及措施,工作总结等非财务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已获取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2.审计实施阶段。要深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机构,详细了解其业务活动,获取与经济业务活动最直接相关的信息,如资金性质、预算申报、项目方案、项目验收资料、业务人员相关记录、台账、控制措施等。再结合财务账面信息,综合分析,编制工作底稿。如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时,应向被审计单位负责该项业务的人员获取项目申报计划、实施方案、建设成效(或项目验收),结合财务账面的资金到位情况、资金用途、支出执行进度等信息,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3.审计报告阶段。运用“业务入手”审计方法,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综合考虑财务角度与业务角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仅反映财务问题,更要从宏观层面反映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学校整体持续健康发展。新形势赋予新任务,新环境提出新要求。审计人员只有知道审什么,才能抓住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知道怎么审,才能更高效开展工作、获取审计成果,发挥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推动廉洁从政等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2014
[2] 刘家义.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时期审计工作——2014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审计报,2015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S].2010
[4] 万明云.实施业务入手审计模式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中国审计,2009(22)
[5] 王雷,麦侨蕊.“业务入手”审计方法与审计质量控制[J].审计月刊,2006(1)